文/老K股指期货配资
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亚伦·贝克,在书里讲了三个患者的事儿。
大学毕业的托德找工作不顺利,面试了十几家公司,才找到一份不咋起眼的工作。工作两年后,到了该买房结婚的岁数,他就禁不住琢磨:要是贷款买房,万一失业了可咋整?要是结婚,跟妻子处不来又咋办?
他越琢磨越心慌,天天都心烦得不行。中年的职场女性丽贝卡,孩子学习成绩不好,父母都有病在身,老公还没啥上进心。
碰上职场有危机,她老是忍不住寻思:客户找麻烦咋处理,孩子考不上学咋弄?父母病情加重了可咋办好?每到深更半夜,她都因为这些焦虑得没法睡觉。
每到深夜,她都因此焦虑到无法入睡。
说实话,很多抑郁焦虑症患者都是一位“幻想”高手。
脑子中充斥着各种奇怪念头好像觉得各种危险的事情都在针对自己,事实上这种「对没有发生的事情的无谓担忧」,会造成多大的心理负担。虽然不至于说失眠,但确实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忐忑的状态中,一直悬着一颗心。
但这些事情真的会发生吗?
也许会,可是概率非常低。但他们就会内心有各种“万一”。念头不仅会造成焦虑和抑郁,还会导致自己工作生活经历严重分散,最终天天就想这些子虚乌有的事情。
有时候啊,头脑可真吓人。咱们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担心和害怕这上头了,结果这居然成了生活的全部。咱们老是感觉头顶好像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,活得特别不自在。
好多有神经症的人觉得,只有把自己担心的事儿解决了,才能好好生活。可他们不知道,这事儿根本解决不了,还把正常生活给弄丢了,一丢就是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。
你可别觉得不可能,这样的人多了去了。
在心理学里,这种现象被称作“预期性焦虑”(Anticipatory Anxiety)。这说的是啥呢?就是在挺长的一段时间当中,老是因为某种还没发生的、自己想象出来的危机,心里头一直犯愁。
傅首尔曾说:“坏事还没有发生,你就提前害怕,就等于你遇见两次坏事”。
我们担心的事情大部分不会发生
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Borkovec 在一项研究里说啦:
“咱们担心的那些事儿,大概有 85%根本就不会发生;就算真发生了,79%的结果都比咱们想的要好得多呢。
这意思就是说,在咱们所有的担忧当中,只有 3%是说得过去的,剩下那 97%都是被咱们给夸大啦。”
这些担心其实都是幻想而已,并不是真的会朝着那么糟糕方向发展。
所以疗愈中最重要一步,就是走出头脑。
记得以前好多书都教咱们“人定胜天,以己为棋,胜天半子”这类的话,所以我这会儿说从头脑里走出来,向自己的身体臣服,可能好多人特别难接受。不过臣服可是一个人的大聪明,也只有臣服自己才能体会到自在的感觉。
《当下的力量》的作者埃克哈特·托利也讲过:“大多数人把头脑里不停冒出来的信息、念头、想法当成是自己,当成是自我的主体。”
他说弄错啦,那根本不是主体,就是头脑里自动运行的机器罢了。
咱们睡觉的时候也会做梦,有念头,有思维活动,所以头脑不是咱们自己,只是咱们的一个工具。
也就是说,担心和害怕都是咱们头脑制造出来的幻想,这些东西压根没啥意义。要是你想解决这种让人痛苦的念头,首先得允许它存在。王
阳明先生经常静坐,咱们的思维就像一缸污水,有泥浆、杂物啥的,要是想让它慢慢变清澈,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再搅和,而是静静地等着泥沙自然沉淀,这就是森田正马博士康复后领悟到的道理。
不过学习臣服的这个过程,不是靠在头脑里想就能完成的,得在行动中才行。任何思维模式都是在行动里产生的,要是没经历过整个过程,光靠大脑你根本没法理解啥叫臣服。
1922 年的时候,心理学家荣格在远离城市吵闹的苏黎世湖畔,建了一座两层的石头房子,叫“塔楼”。不光这样,他还在“塔楼”里弄了一间私人办公室。
这间办公室只有荣格有钥匙,除了他,谁都不能进这个房间。他每天早上 7 点起来,吃完早餐就在私人办公室专心写两个小时。下午呢,他就冥想、散步。
晚上10点,上床睡觉。经过这么一年的“苦修”,他发表了《心理类型》这部很重要的著作,这才奠定了他作为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的地位。
作为心理学家,荣格比谁都明白,注意力要是分散零碎,不可能带来深度的工作和学习。与其跟自己对着干,还不如顺着自己内心,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儿。
和自己共情,和他人链接情感
过度担心的人都有一个脆弱的自我。
这个脆弱的自我让人难以做出决定,也无法很好的面对消极的情况。
与更强大或者更坚韧的自己联结,下决心去面对担忧而不是逃避现实,这样才能扭转局面。
人们老早就清楚,跟自己说“别担心”,或者听身边其他人这么劝自己,往往没啥用。因为这么做通常除了能让你更丧气,甚至担心得更厉害之外,没别的效果。
如果你很担心,试着去和可以信任的人尝试打开心扉表达自我。
当对方和你站在统一战线你会感受好很多,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点,如果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很好减轻这种痛苦。
倘若你很不幸,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际关系,这时候选择心理咨询是一件非常明智的选择。因为咨询师和你会统一战线,并且很好帮助你缓解这种焦虑。
学会逐渐适应这种“不确定感”
其实很多担心导致的焦虑我们没办法消除,这时候怎么和其共存是更好的办法。
得让自己走出去,好好地体验、感受这种“不确定”的感觉,让自己从排斥它,慢慢地变成接受它,习惯它,喜欢它。
再进一步,让自己在跟它打交道的时候,体会那种“我没法完全掌控,但是我能通过我的行动,尽量去干预和影响它”的感觉。换句话说,就是把你生活的默认模式,从“绝对确定”“绝对可控”,改成“比较确定”“比较可控”。
一旦大脑习惯了这种“比较确定”的模式,那当它碰到不确定事件的冲击时,它就不会那么容易拉响警报了。因为在大脑看来,这就是咱们平常的生活,没啥特别的,只是程度可能有点不一样而已。
简单来讲:不妨在保证自己日常生活节奏不大变的基础上,想办法去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,做一些不那么确定的、不一定有回报的、甚至可能会有损失的事。
让自己多去“试错”。别太担心会有损失,因为每一次损失,都是在调整大脑,让它更能适应以后的威胁。这其实也是《反脆弱》里的核心思想:适当的伤害是有好处的,因为它能让我们更能抵御未来的风险。
遇到不想要的事情,对自己说:是的,我同意你的存在,我接受你的存在,你们有自己的位置。我是OK的,我本来就很好,感恩一切。
丘吉尔有一句名言:
“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,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,他临终前说:‘一生中烦恼太多,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,却从来没有发生过。’”
的确如此。
小时候觉得忘带作业那可是天大的事儿,高中的时候觉得考不上大学是天大的事儿,谈恋爱的时候觉得跟喜欢的人分开是天大的事儿。
后来才明白,18 岁没考上好大学,你的人生不会就这么完了;
35 岁失去爱人,不代表你会一辈子孤单;40 岁被裁了,也不说明你没机会重新崛起。
人活一辈子股指期货配资,总有意外和变化。老是想着过去的人会抑郁,光想着未来的人会焦虑,只有活在当下的人才能真正心里平静。稳住自己的心情,耐住自己的性子,把该做的事儿做好,时间自然会给你个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