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明一晚上喝了几瓶酒炒股配资行情,结果次日突然胸痛难忍,被紧急送进医院。医生诊断为心肌梗死,立刻建议手术,但他的妻子却坚决拒绝了。
她认为他已经酗酒多年,手术风险太大,害怕手术后他的身体无法承受。
李明被安排住院观察,但几小时后,室颤发作了,医生紧急抢救。
终于李明成功度过了危机,但医生提出了6点忠告。要求李明每天忠告必须坚持完成,否则下次见面还会是在手术室。
一、患上心梗的4个常见原因
心肌梗死,很多人对它可能了解不多,但其实它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。心肌梗死的根本原因是心脏的血管被堵住,导致心脏的某部分缺血。
想要知道为什么会得心梗,得先明白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这种血管堵塞。今天,就带大家一起聊聊,哪些原因最容易让你离心梗近一点。
1.随意吃喝,血脂飙升
我们平时说吃得好,活得久,但有些东西吃得太多,可能就把你送进了医院。比如,高脂肪、高热量的食物。
过多的油腻食物、红肉、加工食品,都会让体内的胆固醇升高,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坏胆固醇)。
它们在血管壁上积累,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。血管被硬化了,血流不畅,心脏供血不足,久而久之,就容易导致心肌梗死。
那些高油高糖的食物,虽然吃起来很爽,但它们给身体带来的负担可不小。如果长期吃,血脂就会堵住你的血管。
这个时候,心脏的血液供应可能就会受到影响,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心肌梗死。
2.久坐不动
现在很多人坐办公室,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,动得少,久坐不动。大部分人可能都觉得坐着很舒服,但身体却在偷偷反击。
长时间缺乏运动,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,血管弹性下降,从而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。动脉硬化是导致心肌梗死的“罪魁祸首”之一。
长期不动,血液中的脂肪、糖分和废物就会积累在血管中,逐渐形成血栓,堵塞血管。再加上动脉硬化的影响,血管的通道越来越窄,心脏的供血也越来越困难。
心肌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,最终会发生坏死,导致心梗。
3.情绪失控,压力过大
大家的工作压力大,生活节奏快,许多人常常处在焦虑和紧张的状态中。长期的心理压力会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影响心脏健康。
比如,压力大时,身体会释放应激激素,如肾上腺素,这些激素会加速心跳,升高血压。如果这些变化持续下去,就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长期的焦虑、抑郁以及情绪波动过大,都可能对你的心脏产生损伤。有些研究表明,长期高压力状态下,人的血管变得不那么有弹性,容易产生小血栓,甚至加重动脉硬化。
4.吸烟喝酒
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,增加血液中的凝血物质,使血栓形成的几率大大增加,增加心梗的风险。
饮酒过量则会增加血压,同时酒精本身会直接伤害心脏,导致心肌功能减弱,长期下去,增加心肌梗死的几率。
特别是酗酒的人,不仅仅是增加了心梗的风险,还可能直接导致心律失常,进而诱发心脏病发作。
二、误区:心梗不要做手术,风险过高
在心梗的治疗中,有一种常见误区:心梗手术风险太高,心梗发生时,最好不要手术。很多病人因为这种误解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。
很多人可能觉得,心脏手术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,手术后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并发症,甚至死亡的风险。可是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。
心肌梗死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脏病发作,是一种急性疾病。心脏的某部分血管被堵塞,导致供血不足,心肌缺氧坏死。
问题来了,心肌坏死了怎么办?要么尽快通过手术恢复血流,要么就等着心脏的部分功能永久损失,甚至可能导致猝死。
很多人听到心脏手术这几个字,脑袋里就会冒出一些负面画面,觉得手术复杂,风险大。实际上,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已经相当先进,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方式。
过去,手术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,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,现代的心脏手术,尤其是介入性手术(比如放支架)已经变得非常安全,风险大大降低。
很多人担心的风险过高,其实并不准确。实际上,如果及时做手术,尤其是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的黄金时间内进行干预,患者的生存几率是非常高的。
现在心脏病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段是冠脉介入治疗,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放支架手术。
这个手术相对简单,而且微创,不需要大面积切开,手术后的恢复时间也很短。比起过去那些需要开胸的手术,现在的治疗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安全、有效。
如果你不做手术,情况就会变得更糟。心脏的血管被堵住,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氧供应,坏死的心肌无法再恢复,这样的损害会造成永久性心脏功能丧失。
如果心脏的某部分功能损伤严重,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,甚至导致猝死。所以,心梗患者不接受及时手术治疗的风险,比做手术的风险要大得多。
如果因为对手术的恐惧而拖延治疗,心脏病的病情就会不断加重。
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,如果在发病后没有及时接受治疗,心脏的损伤会越来越严重,甚至可能引发致命的室颤或者心脏骤停。
而且,治疗的时间越拖延,心脏的可逆损伤就越少,最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
不少研究也证明了心脏手术,特别是介入手术的效果。比如,心脏支架手术大大减少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后遗症。
根据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》上的数据显示,及时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,死亡率显著降低,康复的速度也比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要快得多。
换句话说,心梗手术的效果已经被大量医学数据验证,手术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,反而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。
三、对于心梗患者,医生的6个忠告
一旦出现心梗,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一系列忠告,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这个致命的急症,同时也为患者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指导。
这些忠告看似简单,但却是从大量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,掌握了这些忠告,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将大大提高。
1.及时求救,切记黄金时间
心梗发生时,心脏某部分的血流被突然切断,时间越久,心肌受损越严重,甚至可能导致心脏永久性损伤。
医生的首要忠告是:一旦出现剧烈胸痛、胸闷、呼吸急促等症状,千万不要犹豫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。
每一分钟都是关键,越早到达医院,接受及时治疗的机会就越大。如果等到病情严重再行动,那时做任何手术都可能无法挽回局面。
2.保持冷静,避免不当自救
在等待急救的过程中,患者或周围的人可能会做一些自我救治的尝试,比如按压胸口或用力咳嗽。
这些方法,虽然听上去能缓解症状,但其实都是错误的自救手段。这些做法只会增加心脏负担,浪费宝贵的时间。
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冷静,避免剧烈运动,安静休息,等待专业救援。
3.信任医生,摒弃网络谣言
心梗患者往往会在网上找到很多关于心脏病治疗的偏方和谣言,比如支架手术已经淘汰,吃药可以治好心脏病等,这些都可能误导患者的治疗选择。
医生的建议基于多年的专业学习和临床经验,患者应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,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网上信息。
4.接受长期治疗
心梗患者的康复并不只是一次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。心脏病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病,需要长期的管理。
手术之后,患者需要遵医嘱长期服药,控制血脂、血压、血糖等指标,防止病情复发。只有坚持长期治疗,控制好心血管健康,才能有效避免再次发生心梗。
5.了解药物作用,合理用药
药物治疗对于心梗患者来说至关重要,但很多患者对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并不清楚。
心梗患者通常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、降血脂药物、降血压药物等,目的是预防血栓形成,保持血管通畅。
患者要了解这些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,遵循医嘱,避免自行停药或乱用药物。药物的使用是心血管健康管理的一部分,不能忽视。
6.保持健康生活,预防第二次心梗
手术和药物治疗只是解决眼前的问题,想要长期保持心脏健康,预防第二次心梗,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。
合理的饮食、适当的运动、保持良好的心态、戒烟限酒,都是防止心血管疾病复发的有效措施。
四、结语
未来,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心脏健康的守护下,享受更加悠长而充实的生活。
而在这条路上,我们需要的,是理性、耐心和对健康的无比尊重。
最终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远离心梗的威胁,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明天。
参考资料
[1]Wennberg E ,Abualsaud O A ,Eisenberg J M .Patient Management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[J].JACC: Advances,2025,4(1):101453-101453.